Pages

2011年3月29日星期二

上帝救自救者

個故事:一位尊敬的神甫乘船過河,船進水了。船夫說:尊敬的先生,讓我背您過河吧,這樣您不至於因為湍急的河流而溺水。神甫回答:你放心的去吧,我會向上帝禱告,請求父的搭救。船夫沒有離去。

過了一會,船進水愈多,一截木頭從上游漂了下來,船夫說:尊敬的先生,您可以抱著這截浮木,這樣您不至於在湍急的河流中溺水。神甫回答說:父必會親自來救我,因為我是他最忠實的僕人。船夫沒有再說什麼,只是艱難的維持著小船不至於完全沉沒。

又過了一會,船裏已經進了大半的水,船夫拿起一個充氣的羊皮氣囊遞給神甫,說:尊敬的先生,您可以抱著這個,我會在前面牽引著線頭,這樣我們可以順利的渡過這條河。神甫說:這不是我所需要的,因為我的禱告必將求來父的應許,他不會眼看著我溺亡。

船夫沒說什麼,只是悲傷的離去了。船沉了,神甫始終沒有得到搭救,溺死在這條河裏。因為他的虔誠,靈魂得以進入天國。他見到了上帝,質問道:我的父,我想您禱告期盼救助,為何您並不理會,眼見著我失去生命?上帝說:沒有嗎?我讓船夫背負你,你拒絕了;我讓浮木支撐你,你拒絕了;之後我讓船夫拯救你,你也拒絕了。神甫默然。

昨天和一個朋友聊天的時候聊到“愛情悲劇”這麼一個話題。

我說:“若是我的話,會在愛情中完全的信任對方,因為我愛她。”她回答:“這很幼稚。一定會在最後導致悲劇的發生。”我問為什麼,她說:“幼稚是愛情悲劇的根源。”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誰都沒有說服誰,直到最後才猛然發現,在她心中並不知道“什麼是有意義的”。或者說,她並沒有意識到某些東西是有意義,並且應到堅守。

堅守心中的珍視物

在我看來,這才是所謂的“愛情悲劇”產生的原因,與“幼稚”並無關系。就好象故事裏的神甫,連自救都不知道,還談什麼請求上帝的搭救?若是愛情中的人,來你自己所求的是什麼都不知道,那還說什麼享有幸福?任何的一點波折或許都會成為摧毀一段感情的理由吧。

回到一開始我的說那句話:“若是我的話,會在愛情中完全的信任對方,因為我愛她。”似乎確實很幼稚,但卻是出於“愛”的名義。我相信我所愛的人應當,也能夠與我一起持守我們的“愛”。我深信,如果我們彼此信任, 那即便是其中一方從富裕變為貧窮,從健康變為病弱那也不會成為離去的原因。即便是暫時的離去,卻也應當相信對方終會回到身邊。

無論順境還是逆境,無論富有還是貧窮,無論健康還是疾病,無論青春還是年老,我們都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同甘共苦。”這樣的話其實並非出於誓約,而是出於內心中所珍重的東西。至於如何尋找,會在後面提到。

那是否這樣就能夠避免“愛情悲劇”?在我看來,這只是一個先決條件,還需要其他的一些條件。

心靈的契合

我想,說這個問題之前,需要首先瞭解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兩個人才能在婚姻關係中得到更多的快樂,而不是困惑。在網上看到這個:

【最適合做夫妻的10類男女】1、彼此是談得來的朋友。2、有共同的人生價值觀。3、彼此能充分瞭解信任。4、遇事彼此易溝通。5、彼此有奉獻犧牲精神。6、彼此寬容大度。7、志趣要能基本相投。8、彼此能堅定支持對方。9、彼此接受對方的家庭。10、有基本的物質經濟做基礎。 

不知道這樣的觀點是否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但仔細分辨一下會發現,10條當中,4條其實在說溝通,即:“彼此是談得來的朋友”、“有共同的人生價值觀”、“遇事彼此易溝通”、“志趣要能基本相投”;“彼此接受對方的家庭”、“有基本的物質經濟做基礎”則是指婚姻關係達成的某些基本要素;其餘的幾條,則是以信任為基礎的堅持和相互扶持。

溝通,被我放在最前面。在現實的生活中,人並不能完全的明白另外一個人是怎樣的,畢竟不同的經歷會讓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想法。這些源於內心的想法,恰恰是一個人為什麼會做出這樣,而不是那樣的舉動的原因。於是通過溝通來達成某種一致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為什麼要說成是“心靈的契合”而不是“溝通”呢?在我看來,溝通應該分為很多的層次,即:被迫進行的,主動進行的,夥伴及契約關係上的,以及更深意義上的源於內心深處的契合。

被迫進行的溝通是最為多見於職業關係中上級對下級,或者較深資歷者與較淺資歷者之間。多數情況下,我們可以發現,這種溝通往往帶有極強的壓制性,比方說“我比你有經驗,所以你應當聽我的”、“我在這一領域已經工作了很多年,是從基層開始的,所以你的那些意見並沒有意義”,這類的語氣之下,下級或者資歷較淺者往往會被迫與對方達成某種一致,但在實際上看,並非是有效的,因為被迫接受方並非出於自願。

主動進行的溝通,比較多的體現為主動的與旁人接觸,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取得較好的開端,但這種溝通方式在某些原因會造成對對方心理界線的侵犯。是一種需要講究技巧的溝通方式。

夥伴及契約關係上的溝通,既可以是在朋友之間的交往,也可以是在生意合作關係方面的交往中達成的溝通關係。在這種溝通形式中,雙方處於基本平等的位置,能夠自由的抒發自己的想法或建議,並在可協商範圍內達成一致。但這種一致性往往不能很好的長期維持,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更多的新的問題產生,於是需要重新進行界定和協商;另一方面,這種溝通關係往往是出於自己的需要,而很難以照顧到對方的需求,只是在相互交流過程中達成共識而已。在這種關係中,可以達成契約關係、協作性夥伴關係、一般夥伴關係,前兩種關係往往是建立在相同的利益點基礎上的,即需要某些契約限制才能維持下去的關係;最後一種可以認為是非契約性的關係,但這種關係不一定是牢固的。

最後是源於內心深處的契合,在這裏並沒有使用“溝通”這個詞語,而是契合。這種溝通形式是建立在極高的層次上的,首先是雙方主動進行溝通,並且能夠達成某種較為牢固的非契約的自願性夥伴關係,即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這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件困難的事,因為不僅需要清楚的認知自己的內心,還要能夠體察到對方的想法。

同時,需要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發展出“彼此能充分瞭解信任”、“彼此有奉獻犧牲精神”、“彼此寬容大度”、“彼此能堅定支持對方”。即內心世界的完整和強大。

這種“契合”在戀愛關係中能夠起到的最佳的潤滑和加強效果,進而讓這種關係持續下去,特別是在進入婚姻之後,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依舊能夠讓兩個人不因此出現足以使關係崩潰的決裂。

但事實上,由於戀愛的懵懂性,導致一些人無法清除的確知是否能夠做到這樣,就因為突然而來的“想要結婚”的念頭,而提前達成婚姻。於是,本該在面對問題時相互扶持的關係,在不可預期的突發事件面前因為其“婚約”的外在表現變成了某種桎梏人的契約。

那這樣,是否就可以說能夠避免“愛情悲劇”發生嗎?也不盡然,不過如果能夠達成契合,那麼至少可以降低悲劇的發生幾率。

讓對方確知你的珍視物是什麼

現在,已經知道了自己心中“堅守的珍視物”是什麼,並且在雙方的不斷努力之下,達到了“心靈的契合”,那麼這段愛情是不是就可以長久的延續下去,甚至於在婚姻之後,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也能陪伴在對方身邊呢?

在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戀人,在旁人眼中是完美的一對,而他們自己也抱有這樣的看法,但在某些事情突然來臨時,特別是已經進入了更高層次的婚姻關係後,也出現了關係紐帶的崩潰。其實在這個時候,不妨拷問另一個問題,“對方真的在你心中嗎?”

在理想狀態下,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心理界線,圍繞著你的內心國度,是發自於意識世界中對珍視物的保護措施。當外部的資訊接觸這一界線的時候,會讓人產生明顯的不適感,為了遠離這種感覺,會出現應激反應。但實際上,由於社會意識,以及其他的問題,讓這一界線變得極為的隱秘,甚至於人本身都很難清晰的掌握,即人們往往不清楚自己的底線在哪里。雖然如此,依舊有辦法對其進行分析,分析你憤怒的原因。

為什麼會爭吵,為什麼會喋喋不休,為什麼會對某件事念念不忘,其實這些都在心理界線受到侵犯之後的後遺症。當你明確的知道這個界線在哪,以及其產生的原因後,或許能夠以此嘗試控制住某些消極情緒。在探尋完這一問題後,我們已經知道各種不良情緒的來源。那為什麼要探尋心理的界線呢?

在這裏,先可以依據一張圖做初步的解釋:

如果將上面的圖形視作是整個內心世界的話,每一個小的圈則代表了人對不同事物的不同看法,這些圈是都有著多多少少的一些交集,而每個圈都會經過的那個地方,也就是色塊最深的地方,則代表了你最為關注的東西。或者可以解釋為,各種觀點和開發的本源,也是你珍視的東西所在的位置。

想要確知其位置會非常痛苦,因為會你不得不一層又一層的剝離、剖析自己。甚至於由於受到主導思維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面對的是一個與“一直以為是這樣”完全相反的人格。

回到“對方真的在你心中嗎?”這個問題,或許,對方在,但只是在最淺的邊緣地帶,也可能是有一兩個,甚至多個交集的位置,但是不是在最深色塊的位置呢?而你將對方放在哪,直接影響到其對你的理解是如何的。而且在一般情況下,最深色塊由於被不斷的重複,其界線也最為穩固,最為隱秘。而“心中的那個人”即對方往往會被錯置。

那麼如何才能讓對方確知你的珍視物是什麼呢?需要將他放在最正確的位置上嗎?其實不必如此,但你可以將那些東西透過其他方式傳遞給他。畢竟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有其聯繫,並非完全獨立存在的。通過不斷的資訊傳遞,即便不是在最正確的位置,但也已經距離不遠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