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FreeRange User <no-reply@freerangeinc.com>
Date: Tue, 22 Jun 2010 10:06:43 -0700 (PDT)
Subject: FreeRange story - [禁书资讯]中国,聚光灯下(Boxi)
To: lee.ufor@gmail.com
FreeRange user Lee Lyron wanted you to see this:
"[禁书资讯]中国,聚光灯下(Boxi)"
原帖: http://www.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2008/dec/25/writing-about-china
译文: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E5%8D%9A%E8%B4%A4/20587
作者:Jeffrey Wasserstrom
译者: Boxi
由于北京奥运及一连串突发的头条事件,从西藏暴乱、四川地震到三聚氰胺奶粉丑闻,中国今年已经吸引了西方媒体足够的注意力。即便与2007年比起来,对比也是鲜明的,那时新闻中也经常出现中国,不过(关注)短暂,不会出现在国际头条。2008,情况不一样了。
如果说这只是英语报道中国的过去(众多)先例中的一个特例,有两件事还在沿袭传统方式。一件代表一种令人沮丧的长期模式,另一件则暗示着近期趋势。
我们先看看坏消息。许多西方对中国的评论,尤其是严重依赖于录音采访和追求轰动效应的媒体,继续陷入熟悉的陷阱中。简化复杂的中国现象通常是现今的规则,许多对这个国家和人民的报道,尤其是有关北京奥运的,总是在理想化和妖魔化中摇摆。
不过,积极的一面是,今年我们收获了了一大批不同寻常的,极具启发性的报导文学书籍。给我留下印象的有四部作品,他们以很大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同时期的中国。其共同点是均由拥有良好中文技巧的人执笔,期间对理解中国有一个长期的承诺,并想出一种令人兴趣盎然的方式来对书进行包装。(因此)每一部作品均给读者提供了宝贵机会,去展现一个超越了简化版的中国,(在那个版本的中国里)忽略了该国的多样性、人们正在经历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天然复杂性。
前华尔街日报记者莱斯利 T. Chang的《工厂女孩》讲述了感人的生活故事,塑造了高度个性化的工人形象。这是作者几年间在大规模新兴型城市东莞采访完成的,他被工人们视为好友。Michael
Meyer的《老北京最后的日子》,一部深刻的、历史态度的作品,关注了行将拆迁的胡同居民的生活。取材于前和平组织志愿者在该地的延期停留时的生活,在那里他租了一间狭小的,没有内部管道设施(但有互联网连接)的房子,并为当地小学(主要是农民工子弟)免费教授英语。
《走出毛的阴影》,华盛顿邮报的菲利普.P.潘的标本性的政治杂志调查作品有许多优点,包括向读者介绍了大胆的传记纪录片制片人胡杰的工作与生活,以及一个纪念文化大革命受害者的四川墓地。最后,还有《硝烟与明镜》,Pallavi
Aiyar的生动的思考集,描述其作为一家印度日报首位在京的华语通讯员的经历。不仅充满着趣闻轶事,该书的另一个强项是作者仔细地分析比较中印之间对体力劳动、政治言论及性别的态度差异。
在一年的时间就出现4本佳作,而且如此多样化。这支持了中国专家罗伯特.卡普在博客上发表的文章中的观点,该文谈到了再版的Graham
Peck经典的1950回忆录,《时代的两种类型》。在给"中国节拍"(我帮助设立的在线刊物)撰稿时,卡普断言,我们最近正进入有关中国主题的英语报道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第一个黄金时代",以其观点,始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终于《时代的两种类型》出版时。在那个时代,我们目睹了许多作品的出版,它们对报导文学流派作出令人难忘的贡献,从艾米莉
fffffc2 fffffb7哈恩的《中国与我》,杰克.贝尔登的《中国震撼世界》,James
Kynge(金奇)的《中国的惊雷》,到埃德加.斯诺、艾格尼丝.史沫莱特、卡尔 fffffc2 fffffb7克劳等的多部作品。
我想卡普在某些事情上是很明确的,尽管仍有可能举证说,自《时代的两种类型》出版之后的半个世纪里,也出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报导文学。比如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记者及自由作家有时会或者跟团旅行或者长期驻留,写下了漂亮时髦的书,上面也有重要的事情要说。
不过,在最近几年,此类书籍的出现明显加速。我们看看2005年:该年出版了伊安.约翰逊的《野草》,一部聚焦持不同政见者的佳作。同年还出版了卫报的长期通讯记者John
Gittings的《中国的变迁》,系列思想性书籍的最新作品。
到了2006年,希望对中国加深了解的读者可转向这三本令人印象深刻的报告文学书籍:Peter
Hessler(何伟)华丽的转身-《甲骨:一次穿越中国历史的旅行》,John
Pomfret(潘文)感人的《中国的教训:五个同学及新中国的故事》,以及James
Kynge(金奇)内容广泛的《中国震撼世界:饥饿之国的崛起》。
紧接着的一年,2007,对中国报导文学来说也许并不是丰收年,但是(密集发布的)趋势在持续。既有前卫报记者邓肯.休伊特的《先富起来》,也有罗布.齐福德的《中国之路》,它们都生动地描述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作者初抵中国到现在的这段时间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发生的变迁。
然而,即便与过去的这几年相比较,今年仍是特殊的一年。由于作品的议题广泛性、以及作者个人经历带给其的多样性,使得由Chang、Meyer(梅耶)、Pan(潘)和Aiyar组成的"2008级"仍能从能想到的第一代或第二代"黄金时代"(选手)中脱颖而出。
还有件事,使得这些出版物尤受我这样的学者的欢迎:许多作者,包括Ian Johnson(伊安.约翰逊)、Peter
Hessler(何伟)等,在进行研究时,均自然而然地广读历史和社会学研究成果中他们感兴趣的部分。
最后令我乐观的一点是秩序。尽管在我前面的评价中提到了,报道08之中国时追求轰动效应的缺陷,本年英语出版物中还是有一些优秀的中国报道和评论的,包括了卫报平面版及《Comment
is Free》。很容易可以证明,在这群最新的,聪慧而富于思想的,以中国为根据地的记者群体中,某些最有才华者-如纽约客的Evan.Osnos(埃文.奥斯诺斯)-终将出书,且跟那群2008级的一样的原汁原味、一样的有趣。果真如此,卡普想象中的报导文学的"第二次黄金年代"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分割线--------------
本博联系方式:
Google Group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hexiecollege
Twitter http://twitter.com/hexiecollege
卧草集
FreeRange WebReader - bringing the Internet to your mobile phone like
never before!
Reading this on your Windows Smartphone, Palm or Blackberry? Try it
now by clicking http://mwap.at
--
从我的移动设备发送
最终的结局是什么,谁也说不清,唯有继续前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